在我们的传统意识里,低价是主导市场占有率的一个很重要因素——即“价优为先”的理论。在IT发展的10多年间,我们总结出一条规律:没有低,只有更低。这条规律如今依然成立,当然,这是有前提的,那就是产品同质化。
尽管很多厂商不愿意承认,但是在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的今天,能左右消费者采购的非价格因素莫属了。所以,如何在确保产品稳定运行的前提下Cost Down(降低成本)就成为了厂商近年来“研发”的重点。
首先,采购量的多少决定了零部件进货的成本(这个基本和厂商的生产规模相关,与研发无关);其次,可以从规格、用料上进行缩减。以板卡为例,厂商通常会采取减少接口、附加功能,或采用更廉价的元件,甚至降低售后服务标准等手段来降低成本。这种还算好的,更坏的情况是采用低劣元件、二手元件。你要相信市场上总会有人为降低成本不择手段。接着,市场上价格战更激烈,更多厂商参与进来,产品质量开始下滑,市场变得更糟糕,消费者上当受骗……如此恶性循环。
IT产品不是食用油,食用油打折能吸引大批人,IT产品打折会让更多人捂紧钱包
我们再换一个角度考虑,如果在短时间内迅速拉低价格会对消费者的信心产生怎样的影响?假如一款产品上市价格2000元,一周以后1599元,两周之后有人卖999块了……你看到产品如此“高台跳水”会有什么反应?观望、等待。如果已经购买此产品的用户呢?后悔、咒骂厂商。这必然会打击更多消费者的消费信心。所以,在IT市场上低价促销可以获得短期的效果,但是长期来看并不能改变整个市场的消费疲软。
我觉得低价是可行的,只是不要太过就好。就如金融危机时,适当的让货币贬值可以推动出口,对经济发展有好处,而贬值过度则会更加恶化经济形式。厂商应该利用更先进的技术降成本降下去,并将这种实惠反馈给消费者才是出路。